Enjoy cooking
Browse through over
650,000 tasty recipes.

讓素人變身廚藝達人的秘密,就是她(香草香料)

日本首席香料師日沼紀子在《完整掌握香料香草的調配知識與料理祕訣!》一書中曾說:「香料,其實是一種將食材與食材黏在一起的黏著劑,只要酌量使用,料理就會因為香料的參與而變得更為圓融均衡。」

其實,香料無所不在。在白開水裡加片薄荷葉、炒菜時以蒜頭爆香、番茄比薩上都會有的奧勒岡,吃泰式酸辣海鮮湯時明亮的檸檬香茅,牛肉乾裡的滷八角、蘋果派裡的肉桂、還有日本握壽司的哇沙米……。

《溫暖腸道,吃出排便力:這樣吃,年輕10歲》,書中日本腸道名醫首度公開的104道「特效清腸餐」,其中就特別指出能溫暖腸道的香辛料(薑/胡椒薄荷/肉桂/薑黃/丁香/芫荽紅辣椒/肉豆蔻/胡椒/月桂葉/番紅花/黃芥茉)。

由此可見,香料不僅為食物增添風味,吃對合適的辛香料也對身體有益處。

理解香料,正是理解一個國家對味道的觀點,香料在不同國家,有不同的使用樣態,如果不僅僅把它當成食材,而能把它放在慣常使用的文化脈絡裡,學起來會更有溫度、感覺與記憶。

舌頭是有記憶的。只是在不同的國家裡有不同的使用類型與表現形式,就拿台式料理來說,在蛤蜊湯裡加薑絲、在剛盛好的麵線撒上香菜、阿嬤滷包裡一定有的八角、三杯雞裡必加的九層塔,或是在炒米粉上淋點油蔥酥,是不是感覺很熟悉?

此外,常吃異國料理的人會記得印度奶茶裡要加小豆蔻,煮香料紅酒時肉桂一定不能少,吃印度或南洋咖哩時常想起薑黃粉、咬一口娘惹糕時,香蘭葉的淡淡芋香彷彿還在嘴邊。

在歐美、印度或東南亞,香料也有不同的使用方法,歐美人常以蒔蘿來醃鮭魚幫忙去腥,每年聖誕節的薑餅人都要加肉桂、薑與肉豆蔻,這幾年很流行的調酒mojito更是以薄荷去中和萊姆酒的烈性,而印度的masala更精采,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調香配方,還可因應食材做出不同的變化。

香料的世界深邃豐富,懂得香料,或許不會讓我們馬上變身大廚,卻可以是讓料理變得「不一樣」的關鍵,擔心羊肉的騷味,可用迷迭香或薰衣草來覆蓋;想要讓食物來點不一樣的香氣,就用茴香、小豆蔻、番紅花試試。

除了可以增香、調色、去腥外,往往也有很好的食療效果,據說常吃咖哩葉能保護眼角膜,促進血液循環,把小南薑和黑糖、紅棗一起煮茶可調整體質,而薑黃可抗氧化預防失智症更是讓它躍升為養生食材的主要原因。

《廚房裡的玩香實驗!從初學到進階,料理、做醬、調香》這本書中的台式香料顧問郭泰王,僅用甘草、香菜、白胡椒煮出甘草水,用來蒸蛋就好讓人驚喜。

懂得香料,就是懂得味道的靈魂。用天然的方式調味,嘗試跟香料做朋友,你手上的祕密武器就會越來越多,美味與幸福的餐桌,就在指間。

對香料有興趣,想深入研究的讀者,推薦您《食物與廚藝:蔬、果、香料、榖物》這本書已經出版25年,堪稱世界美食愛好者和職業廚師的「聖經」,連結了烹飪與科學,從各色食材的化學組成,一路探究到滋味、香氣、質地、顏色和營養。

有趣的是,因為《食物與廚藝》這本書實在太暢銷了,作者哈洛德.馬基(Harold McGee)還與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、Apple創辦人賈柏斯、知名主持人歐普拉、音樂天團Radiohead等人榮登時代雜誌2008年百大影響人物呢!